山東部分農產品價格暴跌,棉農心里一本賬。
“你要,你拉走啊。賠錢我也賣了。”山東夏津一家棉廠的負責人張長寶在接受記者采訪間隙,當起了推銷員。
在這個農業大省,去年價格飆升的一些農產品“明星”再次坐上了過山車,只不過這次是向下。
從棉花到生姜,一些農戶在談及價格下跌時,都大呼看不懂。
一樁樁賠本買賣背后,市場供求關系已經不是唯一的原因。
發呆的收購者
在山東棉花主產區德州市,本報記者發現,一些棉花收購點已經陷入癱瘓狀態。
昨日上午,當本報記者采訪德州市夏津縣大劉村的農民劉仁時,他正在采摘成熟的棉花。
棉花是次第成熟的。從7月份第一批棉桃開花可以采摘開始,劉仁已經在棉花地里奔忙了近4個月的時間。
然而,每次摘花,都讓他心里哇涼哇涼。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山東棉花價格創近10年新高”的消息正在刺激著市場的神經。
當年10月中旬,山東籽棉的最高報價達到5.8元/斤。
如今,一些地方的收購價格已經跌去了一半。
劉仁告訴本報記者,他去年種了7畝棉花,收獲籽棉3300斤左右。他很慶幸自己在高點將收獲的棉花全部賣出。
“我去年賣的價格是6塊多/斤,也不是我會掌握時機,而是當時家里缺錢,就賣了。沒想到賣了個好價錢。”劉仁告訴本報記者,從去年9月到今年同期,棉花價格在大幅波動,最低的時候只有3塊多。
“村里人看到價格漲的時候都不想賣,后來看到價格降了,大部分以3塊到4塊的價格賣了。”劉仁說。
截至10月26日,山東省的籽棉采摘進度已超過90%,但“棉農惜售情緒較濃,棉企收購進度緩慢”的說法頻頻見諸媒體。
劉仁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棉廠開秤收購棉花,價格是四元多,每畝棉花的成本在六七百元,這不包括人工。
本報記者了解到,山東一些產棉區采摘人工費從去年的每公斤1.2元上漲到1.8元至2.6元不等,僅人工費一項,就使得棉農每畝收益減少300元左右。
劉仁同時表示,因為8月份的連續陰雨,畝產由450斤左右下降到不足400斤,并且棉花質量下降,賣不上去價。總體算起來,不賠本就算不錯了。
據一名農戶介紹,一畝地化肥農藥種子等花費需要500元,每畝土地承包費用500元。如果按照每斤四元的價格,一畝地棉花只能賣出1400元,如果再請人采摘,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本報記者了解到,去年同期,大劉村棉農所產的棉花至少售出了三分之一,而今年幾乎一點未賣。
在夏津縣的公路兩旁,到處可以看到地里白花花一片,往年此時棉花基本可以采摘結束,但今年棉農甚至缺少了采摘的熱情。
同樣的困境出現在了棉花收購加工商面前。
當本報記者見到張長寶時,他正在發呆。從9月份開始開秤收購棉花,他只收了20噸左右。現在棉花就堆在他辦公室后面的場地上。
去年的這個時候,棉農排隊售棉,今年,只有他雇的幾個伙計在廠門口的小橋上曬太陽。
“收了就賠,價格一直在跌。現在夏津縣所有的棉廠都停止收購觀望。”他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差不多賠了七八萬了。”
農產品價格整體回落
雨水過多、人工費上漲、售價下降,這是讓棉農揪心的幾個因素。
姜農、蒜農同樣笑不出來。
本報記者在萊蕪市一些姜農處了解到,去年生姜每斤能賣四五元,今年只能賣三四角。
姜農李某告訴本報記者,去年收姜的似乎要多少錢有多少錢,價格也不在乎。
讓他疑惑的是,今年怎么就沒有人收了呢?
一個值得關注的插曲是,按照山東農業部門的說法,當地蔬菜價格的跌幅并沒有外界想象的“恐怖”。
這緣于一項數據烏龍。
本周,“山東蔬菜價格同比下跌92.08%”的報道搶占了媒體版面。
本報記者昨天登錄山東農業廳網站發現,一份來自山東農業信息中心的更正公告顯示,因有關人員工作疏忽,蔬菜價格下跌幅度計算錯誤,實際下跌幅度應為25.59%。
根據當地對35種蔬菜價格的監測,10月24日~30日山東蔬菜批發平均價格為2.39元/公斤,已連續4周下跌。
與上年同期相比,蔬菜批發價格更是下跌25.59%。
相對于92.08%,25.59%的跌幅不再刺眼,但一些蔬菜品種的單個跌勢同樣刺激著市場的神經。
其中,生姜、大蒜價格的同比跌幅均超過70%。
市場關注的是,這個農業大省的部分農產品跌價之勢是否會蔓延。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2011年10月11~20日)顯示,7種蔬菜的價格較上一個10天周期都呈下跌,只是幅度較小。
據商務部1日發布的“商務預報”監測,上周(10月24日至30日)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價格繼續回落。
其中,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下同)下降2.2%。
農產品分析師表示,受季節性因素和政府一系列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措施影響,近期食用農產品市場供應整體呈現恢復性增長,價格上漲勢頭得到遏制,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三周回落,豬肉、蔬菜、雞蛋等主要農副產品齊降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