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國際貿易網 > 行業資訊 > 外貿企業遭遇內憂外患 增強御寒能力重在政策松綁 |
外貿企業遭遇內憂外患 增強御寒能力重在政策松綁 |
發布時間:2012-3-1 來源:--- |
編者按: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中國外資外貿雙下滑,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在哪里?經濟之聲記者前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實地調查外貿企業冷暖。"外貿數據雙降",中國外貿企業面臨形勢嚴峻。外貿行業整體內憂外患背后,有哪些深層次原因?為什么說穩定出口是中國外貿現階段的主要目標?敬請關注系列報道《外貿企業的春天還有多遠》的第二篇《外貿企業內憂外患 穩定出口成首要目標》。 據經濟之聲報道,今年伊始,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量出現了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外貿整體形勢依舊嚴峻。 成本提高及融資壓力成內憂 邱智銘:"制造方式比較落后,現在多數時候提高產能要靠人力,人海戰術。" 全國龍頭制筆企業,寧波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的這句感嘆揭示出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現在的真實寫照:規模有余,產能不足。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外貿制造企業設備利用率普遍在45%到60%,企業制造方式普遍停留在密集型和機械化生產,數字智能化制造比例在行業中不足10%;利潤率普遍只介于8%到15%, 中國外貿企業盈利能力嚴重不足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層次原因?邱智銘介紹,中國外貿生產企業目前年生產成本提升率在20%左右,尤其是原輔材料漲價不斷;另一方面相關金融政策為企業帶來的融資壓力。很多企業在兩方面壓力下,喪失了積極性。 邱智銘: 2011與前三年相比,整個企業的融資成本,按照年來計算大概增張5%到6%。有的企業融資幾個億,意味著差幾千萬的利潤。但企業轉型升級又沒那么快,所以企業沒有積極性,一個是盈利能力壓力大,一個是融資能力壓力大,這些導致了規模有余、產能不足的現狀。 貿易壁壘和"回歸潮"致外患 相比之下,中國外貿業的外部壓力則更為嚴峻,國內大型制鞋企業,溫州巨一集團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海外貿易壁壘不但愈演愈烈,甚至連企業維權成本也越來越大。 企業負責人:反貿易壁壘的測試費用,一年下來是400萬人民幣啊,這么大的費用,攤到每雙鞋子上是兩毛錢人民幣,利潤就這么分流了,我們企業的利潤越來越低了。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則指出,海外制造業的"回歸潮",尤其是美國制造業回歸潮,是中國外貿業未來的又一大挑戰。 屠新泉:奧巴馬總統上來以后提出了美國的"再工業化",五年內實現出口的翻倍,在勞動力成本下降,能源成本、土地成本和各方面成本都下降、美元匯率不斷下調的背景下;另一方面,它技術水平比較高,勞動生產率比較高,這對中國企業,中國的制造業構成了一個新的、更大的競爭壓力。 民企呼吁稅費及融資政策調整 商務部近日透露,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的政策措施,從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減輕企業的負擔、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完善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以及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多個方面,支持企業渡過難關。當前,穩定出口已經成為外貿行業的首要目標。 商務部的表態,讓那些在外貿寒冬中苦苦支撐的企業看到了希望,但又擔心難以落到實處。寧波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說,近年來相關部門對外貿業的扶植政策力度和成效確實不小,但在稅費調整和融資政策上,企業仍然需要更多彈性空間。 邱志銘:比較有效的政策有退稅政策的穩定和各地方政府推出的開拓海外市場的參展啊,開拓市場的補貼,企業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些實惠。但增加競爭力光是這些遠遠不夠,最有效的還是如何幫助企業,從融資成本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其二,稅收政策還可以做一些調整,再推出一些跟企業捆綁在一起的,能夠衡量的一些激勵政策。 增強外貿企業御寒能力 重在政策松綁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則表示,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比如上下游產業鏈制造體系和基礎設施都較為完整,整體上不會出現產業鏈外移的情況,如果政府能從政策上給外貿企業該加油的地方加油,該松綁的地方松綁,外貿企業的御寒能力會更強。 屠新泉:企業要加大技術投入;從政府來說,要降低企業加大技術投入所面臨的政策上、環境上的制約和障礙。使企業敢于和善于創新和技術升級。 溫州康奈集團副總裁周津淼贊同屠新泉的觀點,他個人的感受是,國際市場對高品質產品相對有較公平的尺度,堅持圍繞核心技術打造品牌,企業利潤仍然有上升空間。 周津淼:今年我們設計了一款鞋,按照老外的算法,假設成本是25美金,但是對方愿意28美金在下單,因為我們技術和質量高,所以對方自愿提高3美金,說明他們也是看重這一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