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及其實現機制 |
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是指貿易帶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益。本文概述了國際貿易發展利益理論的演變,并對各種理論進行了評析,繼而對國際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機制,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作者認為,要使國際貿易起到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需要具備一定的國際國內條件,特別是要具備必要的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
【作 者】張二震,1953年生,南京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經濟學教授。
得自國際貿易的利益大致可分為兩類:國際貿易的靜態利益和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所謂靜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后,貿易雙方所獲得的直接的經濟利益,它表現為資源總量不增加、生產技術條件沒有改進的前提下,通過貿易分工而實現的實際福利的增長。所謂動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后,對貿易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間接的積極影響。靜態利益偏重于一國通過貿易所獲得的消費方面的好處(當然,這種好處與分工后生產力的提高有關),而動態利益則注重于開展貿易后對生產的刺激作用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其他諸方面的積極影響。如果說,靜態利益是直接的貿易利益,那么,動態利益就是貿易帶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益。本文擬就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以及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機制和條件等問題,作一深入分析。
一、國際貿易發展利益理論的演變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為自古典學派以來的歷代經濟學家所重視。他們常常是自由貿易的熱烈擁護者,極力宣揚擴大國際貿易的優越性。在他們的著作中,不僅令人信服地論證了貿易的靜態利益,而且還包含有豐富的關于國際貿易動態利益(亦即發展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問題的,應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提出的動態生產率理論和“剩余產品出口”(Vent for Surplus)模型,對以后的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則受到市場范圍的強烈制約。對外貿易是市場范圍擴展的顯著標志,因而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加速經濟增長。斯密的這些論述包含了國際貿易具有帶動經濟增長作用的最初思想。斯密的“剩余產品出口”理論更是著眼于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國在開展國際貿易之前,存在著閑置的土地和勞動力,這些多余的資源可以用來生產剩余產品以供出口,這樣貿易就為本國的剩余產品提供了“出路”。他寫道,對外貿易可以“給國內消費不了的那一部分勞動成果開拓一個比較廣闊的市場。這就可以鼓勵它們去改進勞動生產力,竭力增加它們的年產物,從而增加社會的真實財富與收入”。[(1)]這種剩余產品的生產不需要從其他部門轉移資源,也不必減少其他國內經濟活動,因而出口所帶來的收益及換回的本國需求的產品,也沒有機會成本,因而必然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需要說明的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是以國內充分就業和一般均衡為前提的,因此,出口部門的擴張是通過從進口替代部門轉移資源來實現的,涉及進口替代部門縮減,就這一點而言,并不必然得出經濟總量同時增長的結論。因此,“剩余產品出口”理論可與比較成本說互補。
李嘉圖創立的比較成本理論,論證了貿易靜態利益的基礎。實際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著國際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思想。他認為,對外貿易是實現英國工業化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他指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資本積累。隨著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會因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而逐漸昂貴,工資(勞動力的價格)也將隨之上漲。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工資上漲將使利潤下降,從而妨礙資本積累。通過對外貿易,如果能夠從外國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會阻止在本國發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遞減傾向,促使經濟增長。總之,李嘉圖認為,通過進口廉價初級產品,阻止土地收益遞減、工資上漲和利潤下降傾向,就可保證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2)]
較為系統地論述貿易的發展利益的古典經濟學家,是英國的約翰·穆勒。他關于貿易對經濟發展貢獻的論述給后來的經濟學家很大的啟發。他第一次明確區分了貿易利益和發展利益。他認為,國際貿易具有兩種利益,一種是直接利益,另一種是間接利益。直接利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國際分工,使生產資源向效率較高的部門轉移,從而提高產量和實際收入;二是通過貿易可以得到本國不能生產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該國經濟活動持續進行所必需或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料。間接利益則表現在,通過貿易分工推動國內生產過程的創新的改良,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產品進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儲蓄的增加,加速資本積累,等等。穆勒這樣寫道:“市場的擴張使生產加工過程趨于改善,一個為比本國更大的市場進行生產的國家能夠引入更為廣泛的勞動分工,能夠提高機器設備的使用效率,也更可能進行生產過程的創新和改良”。“開放了貿易,通過使人們熟悉新鮮事物,有時可以使一個原先因缺乏精力和雄心壯志而造成資源開發不良的國家經歷一次工業革命,驅使那些原來滿足于微不足道的舒適和惰散的人更為勤奮的勞動,以滿足他們新的偏好,以致鼓勵了儲蓄,提高了資本的積累。”穆勒還指出,貿易通過下列途徑推動不發達國家的發展:“外國工藝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資本的收益率;外國資本的引進使生產的增長不僅僅依賴于本國居民的節約和精打細算,并且為本國居民提供了激勵性的示范,向人們傳輸了新的觀念。”[(3)]約翰·穆勒的這些精辟論述對后來發展經濟學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啟發人們從新的角度來認識貿易利益問題。
受古典經濟學家上述觀點和理論的啟發,后來的經濟學家進一步探討了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問題。與亞當·斯密“剩余產品出口”模型相似的有所謂“大宗產品”(Staple)出口帶動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所謂大宗產品,主要指原材料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開發和新發現,常常導致國內大量剩余。這些剩余由大批量的出口吸收,便可減少國內資源的閑置和失業,增加國民收入和消費,提高儲蓄和投資,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這一模式是加拿大經濟學家因尼斯在30年代根據加拿大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史實中總結出來的,因此一般認為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這一思想還是有啟發價值的。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上,都有一個帶動整個經濟起飛或高速增長的領先部門。當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時,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領先部門。
劉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與發展中國家有特別密切的關系。他把經濟分為兩大部門,一個是現代的、資本主義的工業部門,另一個是傳統的尚未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農業部門。現代的工業部門采用現代技術,面向市場,易于接受變革。傳統的農業部門技術落后,生產僅能糊口,沒有什么產品流向市場,收入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現代工業部門運用再生產資本,雇傭工資勞動力,進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生產活動;傳統農業部門由于受制度和組織形式及資源條件的約束,勞動的邊際產品低,并且常常低于其平均水平,勞動力供給因而具有“無限”的特點。現代工業部門的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有吸收勞動力以擴張工業生產的積極性。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面對農業部門的低工資水平,工業部門只要提供略高于農業部門維持最低生活的工資,便可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同時還可進一步增加利潤。借助資本的積累,工業部門得以不斷擴張,吸收源源不斷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只要現代工業部門的邊際產出超過傳統部門,整個經濟就可以從勞動力轉移中得到好處。尤其是在剩余勞動力尚未吸收完,資本主義部門工資不上升的情況下,利潤和積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將加速。如果資本主義部門即現代工業部門生產的是出口產品,傳統部門生產的是進口產品,對外貿易的擴展無疑將有助于擴大現代工業部門產品的市場和需求,并降低勞動力的工資(因為食品的價格將因進口而降低),從而進一步增加資本主義部門的利潤和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基于以上觀點,再聯系到19世紀后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許多國家利用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事實,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 for Growth)的觀點便應運而生。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的理論命題是D.H.羅卜特遜在30年代首次提出來的,50年代R.納克斯對這一學說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納克斯在分析19世紀國際貿易的性質時指出,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配置的手段,它實際上是通過對外貿易把中心國家的經濟成長傳遞到其他國家,即中心國家經濟迅速增長引起的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大量需求引發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因此,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理論認為,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是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帶動經濟增長的:
(1)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著這個國家有了提高其進口水平的手段。進口中包括資本貨物的進口,而資本貨物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是特別重要的。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節約了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業的效益,它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2)出口的增長也趨向于使有關國家的投資領域發生變化,使它們把資金投向國民經濟中最有效率的領域,亦即它們各自享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生產,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
(3)出口也使得一國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國內市場加上國外市場比起單獨的狹小的國內市場就能容納得下大規模的生產。
(4)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會給一國的出口工業造成壓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產品的質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業。
(5)一個日益發展的出口部門還會鼓勵國內外的投資,并刺激加工工業或附屬工業以及交通運輸、動力等部門的發展,并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4)]
澳大利亞國際經濟學家馬克斯·科登提出了貿易對經濟增長率影響的理論。他的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將對外貿易與宏觀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