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第一戰”啟示中國鋼鐵業 |
為了保護國內鋼鐵業,不久前美國提高14種鋼鐵產品的進口關稅,歐盟、日本和韓國先后就此向世貿組織起訴,并且,歐盟已啟動鋼鐵產品臨時保障措施。這場被稱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一戰”的貿易戰,對中國有怎樣的啟示?日前由《當代經理人》雜志社舉辦的“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成長企業發展戰略峰會”上,有關專家對世貿組織規則的運用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發表了看法。
程序游戲,為美國鋼鐵工業爭取時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世貿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漢林說,美國是活學活用世貿組織規則的典范。美國這次使用201條款,完全是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條款免責條款提出的臨時性的措施,既沒有向世貿組織委員會通知,也未與世貿組織成員進行磋商達成諒解、進行補償,不符合世貿組織保障協議和保障機制的規定。提高30%的關稅很顯然是過度了,違反了世貿組織應適度使用其規則的規定。
他指出,特別重要的是,美國玩程序上的游戲,在美國進行申訴。而一旦進入世貿組織的程序,首先是雙邊磋商60天;如果磋商達不成協議,世貿組織除非得到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團結一致提出申訴,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認為的確美國做法太過分,世貿組織授權其成員共同報復美國。否則,現在嚴格來說,歐盟啟動鋼鐵產品臨時保障措施的做法也是錯誤的。
如果一致申訴不能實現,就進入第二個解決的具體程序,成立專家小組,僅成立的時間就需要45天。然后進行磋商,6個月之內拿出報告。然后到所有世貿組織成員進行評估,專家小組全盤負責。如果美國不服這個裁決,最后上訴。這時,已經過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美國鋼鐵工業恢復的也差不多了。一方面限制進口,另一方面美國今年已經決定減產3千多萬噸的鋼材。另外,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復蘇的跡象。美國可能把幾十萬退休鋼鐵工人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扔向社會。張漢林還認為,他們還可能個個擊破。“美國人太聰明了。談判要到美國,既能節省談判成本,又可以一網打盡。”
同樣對美國鋼鐵征收30%的關稅,一些國家和地區都表明態度,為什么中國沒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張漢林認為,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鋼鐵數量有限,而最關鍵的是我們心理和現實的法律準備都不足,貿然采取措施,可能產生連鎖反應。
張漢林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不要過激反應,而是要繼續關注,保持高度警惕,看美國下一步的做法。如果真正進入解決程序,希望中方不要直接作為申訴的一方,作為第三方參與,既可與申訴方享受同等的權利,又能積累經驗。
張漢林說,現在世貿組織開始感覺到壓力了,世貿組織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比某一個成員更重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美之間發生了比較大的對抗,幾十個世貿組織成員對某一個組織成員這樣的貿易保護措施,如果能團結一致,協調一致,這對多邊貿易體制本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權威性樹立、很好的典范。
應用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保護中國傳統制造業
從產業的角度看,張漢林認為,鋼鐵工業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夕陽產業,傳統制造業在經濟轉型期如何進行有效的保護特別重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東華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說,鋼鐵工業在中國是最大的一個產業。1998年,中國鋼鐵產量突破1億噸,1999年達到1.58億噸,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中,美國要求把中國現行的鋼鐵關稅稅率由10.58%降到8.57%,一年降20%,5年降到位,而且中國鋼鐵沒有拿到貿易保障,不像化肥、農業。徐東華說,世界上的鋼鐵行業已經是一個夕陽行業。面臨幾個問題:第一,鋼鐵的生產能力過剩;第二,鋼產品的市場沒有;第三,鋼和鐵的類型在退化,鋼和非鋼類型在出現。
徐東華說,在國際上鋼鐵行業參與貿易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們通常是參與粗鋼、建材鋼的貿易,雖然有相當大的市場,但絕不說明我們有競爭力,只是說明國際貿易分工體系有一個貿易成本的定位問題。美國由于生產成本、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比較高,所以從貿易競爭成本里競爭不過中國。中國一方面是鋼產量生產大國,現在也是精鋼特鋼需求最大的國家。對于中國的巨大市場,美國當然希望進入。在談判中,美國承諾,由于國內市場保護,給中國一定的補償,但是這種補償不是錢能買斷生產能力的閑置,停產的損耗比運行起來的損耗更大,因為一停產人才就流失,所以不敢停。從這個角度講,這場貿易戰打的是一種心理戰。
長期關注鋼鐵產業的徐東華認為,只有應用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鋼鐵工業才能有生命力。他說,未來全世界四大材料,鋼鐵仍然是最重量級的。汽車、飛機、火車,任何物體的移動都需要移動的成本。美國汽車的豪華型戰略,日本汽車的節能型戰略,都盡可能想用一些新的材料代替鋼、銅、鐵,減少移動成本。現在鋼鐵工業如果內部再叫陣的話,已經是不現實的,只有以新的材料替代鋼鐵材料,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需要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迎接我們產業體系配套群的國際分工,進行下一輪的市場競爭。 |
|